上节课我们聊了过去 20 余年里,前端项目开发时的工程化需求,以及对应产生的工具解决方案,其中最广泛运用的构建工具是 Webpack。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分析 Webpack 中的效率优化问题。
要想全面地分析 Webpack 构建工具的优化方案,首先要先对它的工作流程有一定理解,这样才能针对项目中可能存在的构建问题,进行有目标地分析和优化。
我们从两方面来了解 Webpack 的基本工作流程:
其中会涉及对 Webpack 源代码的分析,源代码取自 Webpack 仓库的 webpack-4 分支,而最新的 Webpack 5 中的优化我们会在后续课程中单独分析。
通常,在项目中有两种运行 Webpack 的方式:基于命令行的方式或基于代码的方式。
两种示例的代码分别如下(具体示例参照 10_webpack_workflow):
//第一种:基于命令行的方式
webpack --config webpack.config.js
//第二种:基于代码的方式
var webpack = require('webpack')
var config = require('./webpack.config')
webpack(config, (err, stats) => {})
无论用哪种方式运行 Webpack,本质上都是 webpack.js 中的 Webpack 函数。
这一函数的核心逻辑是:根据配置生成编译器实例 compiler,然后处理参数,执行 WebpackOptionsApply().process,根据参数加载不同内部插件。在有回调函数的情况下,根据是否是 watch 模式来决定要执行 compiler.watch 还是 compiler.run。
为了讲解通用的流程,我们以没有 watch 模式的情况进行分析。简化流程后的代码示例如下:
const webpack = (options, callback) => {
options = ... //处理options默认值
let compiler = new Compiler(options.context)
... //处理参数中的插件等
compiler.options = new WebpackOptionsApply().process(options, compiler); //分析参数,加载各内部插件
...
if (callback) {
...
compiler.run(callback)
}
return compiler
}
我们再来看下运行编译器实例的内部逻辑,具体源代码在 Compiler.js 中。
compiler.run(callback) 中的执行逻辑较为复杂,我们把它按流程抽象一下。抽象后的执行流程如下:
在编译器运行的流程里,核心过程是第二步编译。具体流程在生成的 Compilation 实例中进行,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下这部分的源码逻辑。
这部分的源码位于 Compilation.js 中。其中,在编译执行过程中,我们主要从外部调用的是两个方法:
以上就是执行 Webpack 构建时的基本流程,这里再稍做总结:
除了了解上面的基本工作流程外,还有两个相关的概念需要理解:Webpack 的生命周期和插件系统。
Webpack 工作流程中最核心的两个模块:Compiler 和 Compilation 都扩展自 Tapable 类,用于实现工作流程中的生命周期划分,以便在不同的生命周期节点上注册和调用插件。其中所暴露出来的生命周期节点称为Hook(俗称钩子)。
Webpack 引擎基于插件系统搭建而成,不同的插件各司其职,在 Webpack 工作流程的某一个或多个时间点上,对构建流程的某个方面进行处理。Webpack 就是通过这样的工作方式,在各生命周期中,经一系列插件将源代码逐步变成最后的产物代码。
一个 Webpack 插件是一个包含 apply 方法的 JavaScript 对象。这个 apply 方法的执行逻辑,通常是注册 Webpack 工作流程中某一生命周期 Hook,并添加对应 Hook 中该插件的实际处理函数。例如下面的代码:
class HelloWorldPlugin {
apply(compiler) {
compiler.hooks.run.tap("HelloWorldPlugin", compilation => {
console.log('hello world');
})
}
}
module.exports = HelloWorldPlugin;
Hook 的使用分为四步:
lib/Compiler.js
this.hooks = {
...
make: new SyncHook(['compilation', 'params']), //1. 定义Hook
...
}
...
this.hooks.compilation.call(compilation, params); //4. 调用Hook
...
lib/dependencies/CommonJsPlugin.js
//2. 在插件中注册Hook
compiler.hooks.compilation.tap("CommonJSPlugin", (compilation, { contextModuleFactory, normalModuleFactory }) => {
...
})
lib/WebpackOptionsApply.js
//3. 生成插件实例,运行apply方法
new CommonJsPlugin(options.module).apply(compiler);
以上就是 Webpack 中 Hook 的一般使用方式。正是通过这种方式,Webpack 将编译器和编译过程的生命周期节点提供给外部插件,从而搭建起弹性化的工作引擎。
Hook 的类型按照同步或异步、是否接收上一插件的返回值等情况分为 9 种。不同类型的 Hook 接收注册的方法也不同,更多信息可参照官方文档。下面我们来具体介绍 Compiler 和 Compilation 中的 Hooks。
构建器实例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 3 个阶段:初始化阶段、构建过程阶段、产物生成阶段。下面我们就来大致介绍下这些不同阶段的 Hooks :
初始化阶段
构建过程阶段
产物生成阶段
构建过程实例的生命周期我们分为两个阶段:
构建阶段
优化阶段
优化阶段在 seal 函数中共有 12 个主要的处理过程,如下图所示:
每个过程都暴露了相应的 Hooks,分别如下:
在了解了 Webpack 的工作流程后,下面我们进行一个简单的实践。
编写一个统计构建过程生命周期耗时的插件,这类插件会作为后续优化构建效率的准备工作。插件片段示例如下(完整代码参见 10_webpack_workflow):
class SamplePlugin {
apply(compiler) {
var start = Date.now()
var statsHooks = ['environment', 'entryOption', 'afterPlugins', 'compile']
var statsAsyncHooks = [
'beforeRun',
'beforeCompile',
'make',
'afterCompile',
'emit',
'done',
]
statsHooks.forEach((hookName) => {
compiler.hooks[hookName].tap('Sample Plugin', () => {
console.log(`Compiler Hook ${hookName}, Time: ${Date.now() - start}ms`)
})
})
...
}
})
module.exports = SamplePlugin;
执行构建后,可以看到在控制台输出了相应的统计时间结果(这里的时间是从构建起始到各阶段 Hook 触发为止的耗时),如下图所示:
根据这样的输出结果,我们就可以分析项目里各阶段的耗时情况,再进行针对性地优化。这个统计插件将在后面几课的优化实践中运用。
除了这类自己编写的统计插件外,Webpack 社区中也有一些较成熟的统计插件,例如speed-measure-webpack-plugin等,感兴趣的话,你可以进一步了解。
这一课时起,我们进入了 Webpack 构建优化的主题。在这节课中,我主要为你勾画了一个 Webpack 工作流程的轮廓,通过对三个源码文件的分析,让你对执行构建命令后的内部流程有一个基本概念。然后我们讨论了 Compiler 和 Compilation 工作流程中的生命周期 Hooks,以及插件的基本工作方式。最后,我们编写了一个简单的统计插件,用于实践上面所讲的课程内容。
今天的课后思考题是:在今天介绍的 Compiler 和 Compilation 的各生命周期阶段里,通常耗时最长的分别是哪个阶段呢?可以结合自己所在的项目测试分析一下。